三十年回顧
土地註冊處於1993年成立,是首批營運基金部門之一,致力更靈活運用資源,提供優質服務和回應客戶需求。本處成立三十年以來,成功透過數碼化改革土地註冊制度,支持物業市場的運作。
數碼轉型之路
1984至1997年:土地登記冊電腦化
- 為鋪路實施「中央註冊制度」,讓客戶可迅速查閱全港各區的土地登記冊,本處將200萬份紙本土地登記冊轉換成電腦數據,有關登記冊包括市區田土註冊處以註冊資料卡形式備存(1984至1991年),以及於新界區田土註冊處以簿冊形式備存(1994至1997年)。
- 本處於1994年推出了「直接查冊系統」,登記用戶可透過自己辦公室的特許網絡訂購查冊文件。當時建立這嶄新的網上查冊模式是一項革命性的創舉,為實施「中央註冊制度」的策略目標更邁進一步。
- 隨著土地登記冊電腦化的完成,本處於1999年1月及2000年10月分別在市區及新界各區推出「跨區查冊服務」。市民可到任何一間查冊中心查閱全港各區的土地登記冊,毋須到物業所屬地區的查冊中心進行查冊。
1996至2002年:土地文件數碼化
- 本處同時致力將土地文件的紙本及縮微副本紀錄轉換成數碼影像。於1996年推出的「文件影像處理系統」便標誌着本處的土地文件數碼儲存及檢索系統踏入新紀元。
- 部門將約1.44億頁的土地文件轉換成電子影像,並於1998年12月完成這個龐大項目。自此,市民可透過「直接查冊系統」查閱以影像形式儲存的土地紀錄,這是另一個重大發展。
- 於2002年11月,部門還推出了「彩色圖則影像處理計劃」,將約350萬份註冊文件的圖則轉換成電子彩色影像。
2005年:推出「中央註冊制度」及「綜合註冊資訊系統」
- 隨著「直接查冊系統」和「文件影像處理系統」的成功推行,本處重組架構,並於2005年2月推出「中央註冊制度」及「綜合註冊資訊系統」。市區及新界共九個分區註冊處重組為一個在金鐘道設立的中央註冊處。不論土地文件涉及的物業位於何區,均可送交至金鐘道的客戶服務中心辦理註冊。交契人士毋須前往物業所在的九個分區註冊處辦理土地文件註冊。與此同時,部門推出了「綜合註冊資訊系統」以落實土地文件的中央註冊,並透過該系統的網上服務(www.iris.gov.hk)為市民提供查冊服務。這些措施均大幅提升土地註冊及查冊服務的效率。
- 現時,「綜合註冊資訊系統」儲存逾320萬份土地登記冊和逾2,700萬份影像土地文件。用戶可於網上查閱全港所有物業的資料,系統的服務時間為每星期七天,每天20小時。
2015至2017年:推行電子提示服務
為了更好地支持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發展,並保障銀行服務的安全,部門為業主和金融機構提供了兩項先驅性服務。
為業主提供的「物業把關易」
為協助業主及早發現影響其物業的文件交付註冊,以盡早就不在預期及可疑的註冊文件採取適當行動,部門在2015年7月20日推出「物業把關易」。每當有涉及相關物業的文件交付註冊,訂購用戶便會收到電郵提示。
為進一步方便客戶使用該服務,我們持續推出增值服務選項及多個電子支付渠道。部門更將一次過訂購方式的費用下調至港幣380元,以鼓勵更多業主採用該服務。
為認可機構提供的電子提示服務
本處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於2017年2月為《銀行業條例》(第155章)下的認可機構推出電子提示服務,為他們提供有效的工具,協助他們加強信貸風險的管理。在相關業主同意下,每當認可機構已承按的物業有再按押記/按揭文件交付辦理註冊時,認可機構會收到本處發出的電子提示。